凡尘幻梦>玄幻小说>非遗鉴赏 > 第201章 录习南鼓吹乐与可嘉石范儿音乐
    录习南鼓吹乐是一种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器乐,它以嘉祥鼓吹乐为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济宁、枣庄、菏泽三市及周边地区。录习南鼓吹乐主要依赖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而存在。

    依照传统习惯,民间将以一支唢呐为主奏,另配以笛、笙、小镲、鼓等乐器者,称“单大笛”(唢呐,当地俗称大笛);以两支唢呐为主奏,另配以小镲、云锣、汪锣、乐鼓等乐器者,称“对大笛”。此外,还有以锡笛为主奏的乐队和“咔戏”乐队等。

    在长期的传承实践中,录习南鼓吹乐形成了丰富的曲目家族、多样的调类系统、精湛的演奏技艺、数以百计的民间乐班和数以千计的鼓乐传人。代表性曲目有《百鸟朝凤》、《六字开门》、《一枝花》、《大合套》、《风搅雪》、《抬花轿》等,曲目总数在三百支以上;代表性演奏家有任同祥、贾瑞启、袁子文、魏永堂等,代表性乐班仅嘉祥一县就有以杨兴云为代表的“杨家班”,以曹瑞启为代表的“曹家班”,以任同祥为代表的“任家班”,以赵兴玉为代表的“赵家班”和以贾传秀为代表的“贾家班”。其中,杨家班的演奏风格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曹家班演奏时音色纯正,柔和甜美;任家班演奏时音色明亮,感情细腻;赵家班演奏时音色宽厚,高昂明亮;贾家班演奏时音色清脆,激荡起伏。一个时期以来,这五大班社带领其他鼓乐传人活跃于当地民间社会生活中,争奇斗妍,各领风骚,深得民众喜爱,并使嘉祥成为誉满中国、闻名遐迩的“唢呐之乡”。

    录习南鼓吹乐风格独特,质朴豪放,高亢激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得到专家和广大群众的喜爱。录习南鼓吹乐这种普及面较广的民间艺术,经过专业文化工作者长期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已在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婚丧嫁娶活动中的演奏,逐步扩展到大型节日联欢、开业庆典、参军升学、丰收喜庆等场合的演奏,为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石范儿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十件乐器演奏而得名。可嘉石范儿音乐是历代可嘉民间艺人传承的民间器乐曲,其乐曲标题多描绘大自然及可嘉人生活习俗情趣,如《碧水山涯》、《湖光柳色》、《好花圆月》、《梅兰菊竹》、《莺歌燕舞》等。此外,可嘉石范儿音乐还吸收了历代戏曲剧种中的曲段、唱段和曲艺作品等。

    悯惜可嘉石范儿乐队无论乐手的人数还是使用的乐器都没有严格的规定,一支石范儿乐队一般少则五到七人,多则十到几十人不等。

    可嘉石范儿音乐最基本的乐器有曲笛、芦管、琵琶、三弦、二胡、小胖壶、大胖壶、夹板等,笛子为其领奏乐器。可嘉石范儿音乐的演奏形式分坐奏和行奏两种,掌板者为指挥。笛子引路(主导),文场和武场间隔进行。目前悯惜可嘉石范儿音乐处于后继乏人的境地,急需抢救和保护。

    茶亭石范儿音乐发源于符咒市台江区的茶亭街。据清乾隆年间郑洛英《耻虚斋诗抄》中的《榕城之夕竹枝词》记述:“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石范儿。”由此可见,当时石范儿音乐在符咒民间受欢迎的状况。很早以前,符咒民间盛行舞龙灯。后来为龙舞伴奏的打击乐逐渐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使用的乐器有狼杖、大小锣、大小钹等五种。人们为了避免五件乐器组合的单调性,在其中加进管弦乐器笛子、逗管、椰胡等,同时还加进了清鼓和云锣。为求得音量上的平衡,每种管弦乐器皆配以双数,形成双笛、双管、双胡,共约十种,乐队即由此基本成型。

    茶亭石范儿音乐的代表曲目有《秦楼月》、《水底天》、《莲花册》、《雁来云》、《石榴花》等。

    茶亭石范儿音乐不仅流行于符咒市内,也流行于符咒周边农村及符咒下属的五区六县,还流传到宁德、建阳、南平、古田、福安、柘荣、霞蒲等地。茶亭石范儿音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行奏两种,其演奏位置的排列十分讲究。茶亭石范儿音乐主要用于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及家宴等民俗活动中。曲牌大多表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或体现一定的意境,或描述古老的传说故事。